贵州艺考生文化提分宝典答案【历史】(
时间:2017-02-16 14:37 来源/作者:贵州美术网 整理:贵州美术网 点击:次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
1.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出自于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写的是当时长安的商业经济“九市”的情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出自于唐朝元稹的《估客乐》,写的是当时各地的所产商品均汇聚的长安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出自于 元末明初孙蔷的《广州歌》,写的是当时的广州的商船和商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解析】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3.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明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③错误;材

【答案】A
2015年题组
1.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
3.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
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4.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
5.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元代海外贸易
【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6.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
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7.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4年题组
1.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汉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不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C项是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故C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而西域大体就是现在的中亚,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
【答案】D
2.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答案】A
3.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4.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5.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
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A
6.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天文学(《授时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宰相制度;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城市的繁荣(扬州)
【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答案】C
7.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区域化分工)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明代区域经济有所发展,因此“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8.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
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显示介绍书籍,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
9.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意思是关东大约今天东北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每年有三次货物运输到上海,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乾隆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0.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
【解析】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
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3年题组
1.【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答案】C
2.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答案】D
3.
【考点】古代经济:商业发展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4.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D
5.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答案】A
6.
【解析】(1)由材料“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可得出受明朝册封,学习明朝文化,由材料“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可得出协助明朝抵御倭寇,不断与明朝加强贸易等。
(2)由材料“琉球遣使“入朝””“ 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可以得出主动与明朝交往的特点,由材料“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得出主动要求扩大贸易规模的特点,由材料“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可得出明朝有意将台湾纳入管理之下。

【答案】(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8分)
(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5分)
7.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陆上丝绸之路

【解析】由图12可知,丝绸之路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根据材料中不同朝代丝绸之路的情况可知,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综观汉代之后的丝绸之路,一直未曾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特点: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