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艺考生文化提分宝典答案【历史】(
时间:2017-02-16 14:24 来源/作者:贵州美术网 整理:贵州美术网 点击:次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艰难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权利”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答案】D
2.
【考点】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部的设立
【解析】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战争期间,后方百姓还要对战争进行物质支援,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3.
【考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解析】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只反映出日本的野心,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只反映出英美等国态度,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漫画中,面对日本的侵略,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只有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故C项是最佳选项;1937年10月中日全面战争已经爆发,“一触即发”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C项3分,A、B项1分,D项0分
4.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调整(减租政策)
【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1942年是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减租可以保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王明“左”倾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5.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解析】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此举抹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而是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B项错误;国民党把“国共合作”作为“谬误名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涉及抗战的领导权问题,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
1.
【考点】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答案】D
2.
【考点】抗日战争——中共联蒋抗日
【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不是材料强调的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局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倡导全民族抗战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境内的一切抗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抗击侵略者,与联合政府的政治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与材料反映的是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故D项错误。
【答案】B
3.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解析】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
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故A项错误;1933—1937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无关,故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5.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年题组
1.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没有红军,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时期也没有红军,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之间发动战争,不是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根据题干“长征期间”信息予以判断。“长征期间”是指1934年~1936年,八七会议是1927年,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的会议,但它是解决党内矛盾问题,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八一宣言是1935年红军在长征中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共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七大是在1945年,不属于长征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3.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时间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解读题意可知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国的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正确;从题干的“否则”可知,顾维钧提到的“另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各国不援助中国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体现“警示”的目的,故B项错误;绥靖政策侧重于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和默许,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维护原有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4.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尽管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同苏联达成相关协议,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影响力远远大于苏联,在此时中苏存在意识形态分歧的背景下,苏联不会强烈支持中国,故①错误;在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上中美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美国需要中国的配合,故②正确;此时中美存在共同的意识形态,美国对中国影响力较大,故美国希望中国在联合国中协助其制衡苏联,故③正确;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国际地位因此大大提高,中国在联合国中取得相应地位是对中国反法西斯功绩的认可,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中“北方山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民族武装起来”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北方山岭”“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故C项正确;“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不符合“民族武装起来”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3年题组
1.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战争
【解析】从“苏区”可判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材料中多次出现“全中国”可判断出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D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始创立于1927年,而“苏区”建立于1931年,排除B。
【答案】C
2.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本题要求我们回答出中国正式对日宣战的背景。教材上的表述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材料中“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可以看出时间是1941年,ABD三项的时间分别是1931、1937、1937,所以从时间上也可以选出C。
【答案】C
3.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迁移运用能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破坏的首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D
4.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信息为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没有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这说明在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权衡中国民党中央选择了维持农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A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并结合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项和C项。
【答案】D
5.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从材料信息“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
【考点】(3)抗日战争——日本投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影响国家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
【解析】(3)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三中“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可知,依据为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第二小问分析,主要从抗日战争的意义,尤其是世界意义角度考虑。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体现了综合国力;材料二中体现了国际环境;材料三体现了对世界贡献的差异决定了国家在外交中的地位。
【答案】(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2分)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2分)
2.
【考点】(2)抗日战争——中共敌后抗日、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解析】(2)第一小问内容,材料二“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可知向妻子介绍自己在部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想来太北(女
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可知对家里妻儿倍加思念,同事期望夫妻双方努力慰藉彼此;第二小问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成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战场;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4分)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2分)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3.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如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
【考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内迁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分布不合理;“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可得出先迁往武汉,后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答案】(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艰难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权利”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答案】D
2.
【考点】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部的设立
【解析】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战争期间,后方百姓还要对战争进行物质支援,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3.
【考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解析】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只反映出日本的野心,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只反映出英美等国态度,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漫画中,面对日本的侵略,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只有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故C项是最佳选项;1937年10月中日全面战争已经爆发,“一触即发”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C项3分,A、B项1分,D项0分
4.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调整(减租政策)
【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1942年是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减租可以保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王明“左”倾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5.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解析】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此举抹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而是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B项错误;国民党把“国共合作”作为“谬误名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涉及抗战的领导权问题,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
1.
【考点】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答案】D
2.
【考点】抗日战争——中共联蒋抗日
【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不是材料强调的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局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倡导全民族抗战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境内的一切抗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抗击侵略者,与联合政府的政治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与材料反映的是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故D项错误。
【答案】B
3.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解析】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
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故A项错误;1933—1937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无关,故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5.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年题组
1.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没有红军,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时期也没有红军,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之间发动战争,不是合作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根据题干“长征期间”信息予以判断。“长征期间”是指1934年~1936年,八七会议是1927年,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的会议,但它是解决党内矛盾问题,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八一宣言是1935年红军在长征中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共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七大是在1945年,不属于长征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3.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时间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解读题意可知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国的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正确;从题干的“否则”可知,顾维钧提到的“另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各国不援助中国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体现“警示”的目的,故B项错误;绥靖政策侧重于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和默许,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维护原有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4.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尽管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同苏联达成相关协议,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影响力远远大于苏联,在此时中苏存在意识形态分歧的背景下,苏联不会强烈支持中国,故①错误;在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上中美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美国需要中国的配合,故②正确;此时中美存在共同的意识形态,美国对中国影响力较大,故美国希望中国在联合国中协助其制衡苏联,故③正确;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国际地位因此大大提高,中国在联合国中取得相应地位是对中国反法西斯功绩的认可,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中“北方山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民族武装起来”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北方山岭”“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故C项正确;“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不符合“民族武装起来”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3年题组
1.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战争
【解析】从“苏区”可判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材料中多次出现“全中国”可判断出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D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始创立于1927年,而“苏区”建立于1931年,排除B。
【答案】C
2.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本题要求我们回答出中国正式对日宣战的背景。教材上的表述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材料中“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可以看出时间是1941年,ABD三项的时间分别是1931、1937、1937,所以从时间上也可以选出C。
【答案】C
3.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迁移运用能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破坏的首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D
4.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信息为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没有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这说明在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权衡中国民党中央选择了维持农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A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并结合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项和C项。
【答案】D
5.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从材料信息“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
【考点】(3)抗日战争——日本投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影响国家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
【解析】(3)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三中“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可知,依据为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第二小问分析,主要从抗日战争的意义,尤其是世界意义角度考虑。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体现了综合国力;材料二中体现了国际环境;材料三体现了对世界贡献的差异决定了国家在外交中的地位。
【答案】(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2分)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2分)
2.
【考点】(2)抗日战争——中共敌后抗日、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解析】(2)第一小问内容,材料二“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可知向妻子介绍自己在部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想来太北(女
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可知对家里妻儿倍加思念,同事期望夫妻双方努力慰藉彼此;第二小问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成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战场;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4分)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2分)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3.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如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
【考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内迁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分布不合理;“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可得出先迁往武汉,后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答案】(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